當前位置:涼山州網首頁 > 涼山資訊 > 涼山生活 >  綠桑白蠶紅票子 碧窩村的蠶桑經

        綠桑白蠶紅票子 碧窩村的蠶桑經

        文章編輯:涼山州網(m.800yao.com)  時間:2014-11-20 21:09:41 瀏覽:   【】【】【

        愛馬仕,1837年由ThierryHermès創立于法國巴黎。以秉承著超凡卓越、極致絢爛的設計理念造就了世界頂級奢侈品牌。為讓所有的產品至精至美、無可挑剔,愛馬仕品牌所有的產品都選用最上乘的高級材料。

        很難想象,這個世界頂級奢侈品品牌能夠和中國西南金沙江畔的一個小山村聯系起來。然而,所謂奇跡,就是能夠讓人預想不到而倍感驚詫。

        奇跡就是這樣,2012年9月,新華網、人民網及《重慶商報》相繼報道了四川省的蠶桑產業,報道稱,世界頂級品牌愛馬仕箱包的內襯,選用的是來自寧南縣生絲生產的。而為愛馬仕代加工的我國最大的絲綢集團,浙江湖州絲綢之路集團董事長凌蘭芳在2014年撰寫的《我國繭絲產業基本局面和發展趨勢淺析》一文中也稱,該集團繅制供給愛馬仕的精品絲原料來自四川。

        四川蠶繭在寧南,寧南蠶繭第一村是金沙江支流黑水河邊的碧窩村,一個用蠶繭把自己和世界頂級奢侈品牌聯系起來的小山村。

        6月的一個早晨,我們驅車出了寧南縣城,沿著黑水河一路向北約么20來公里,來到了此行的目的地——新村鄉碧窩村。

        一場久違的及時雨,帶走了前段時間干熱河谷43度往上的高溫。在帶走燥熱的同時,雨水還讓由河畔及至山那邊一望無際的桑樹林綠意盎然。

        碧窩村很漂亮,尤其是在雨后,站在黑水河邊,隔河眺望,目光隨著桑林由近及遠,只見層層疊疊的綠色桑樹中是高低錯落的小樓。碧窩村的地勢如同一雙捧起來合攏的大手,從河畔逐步升高至遠處的山巔,不知道碧窩這個名字,是否因此而得來。

        下車,過橋,走進桑樹林,走進碧窩,只見雨點滴答滴答地打在桑樹枝葉上,桑葉隨之輕輕顫動。

        碧窩村的“名人”

        我們見到第一個村民是碧窩村的“名人”張連云。說張連云是名人,是因為這些年,他因為養蠶不僅賺足了鈔票,而且自己摸索出了一套養蠶方法。他的名字,上至中國絲綢協會領導、省農業廳領導,下至寧南縣各鄉鎮的蠶農,都知道他的名字。至于說媒體,張連云接受過新華社、央視、鳳凰網、川報、川臺的記者的采訪,所以,面對記者,張連云很從容。

        “去年收入如何?”這是我們第一個關心的問題。

        “140多張蠶,29萬多,挨邊30萬。”張連云說。年收入數十萬對他來說已經習以為常。除去成本,張連云的純利潤可達20多萬元,張連云養蠶近30年了,自從養蠶后,他家的收入就翻著跟斗往上漲,以近幾年為例,2006年,他家的收入是5萬元冒頭,2010年,他的收入就已經達到了15萬元,2012年,突破了20萬元。這一年,張連云已經開始從鄰村和云南請幫工了,據他介紹,每年都要請50多人來家里打工幫忙才忙得過來。

        現在,通過不斷地從周邊村民手中流轉土地,他家的桑園面積也擴大到60畝。

        2003年他家建起樓房,但2000多平方米、30多間屋子,住人的房間卻只有3間,其余全部是蠶房。

        張連云把我們帶進了他的養蠶工場——這可是他精心為蠶兒打造的一套標準的小蠶共育和大蠶飼養專用房屋。在這里,操作室、小蠶共育室、大蠶房、蠶沙坑等一應俱全,應有盡有。

        在15間大蠶房,每間內都設兩組蠶臺,每組蠶臺按標準制作而成,臺距8寸,空間便于飼養操作和上蔟操作,每組有10個蠶臺,每間蠶房配備蠶臺兩組共20臺,完全滿足一張蠶兒的飼養之需,同時,配備有除沙網、蠶臺編織布、溫度計、升溫爐、方格簇等,科技含量之高令人咋舌。

        “栽桑養蠶主要抓好兩方面工作。一是桑樹的栽植和管理,特別是施肥灌水和病蟲防治;二是蠶房設施要齊全和完備,有了標準的蠶房設施作保障,才有利于飼養技術的應用和發揮,設施的好壞就是標準化的體現。此外,還要狠抓技術指導和管理,這樣才能保證養蠶無病高產。”講起養蠶致富的訣竅,張連云總是把科學技術的作用放在首位。這可能就是張連云能夠成為遠近聞名的養蠶“名人”的“核心競爭力”。

        離開張連云家,我們看見在他房子的后墻上醒目地寫著:要想富,栽桑樹,桑樹就是搖錢樹。

        碧窩村的蠶農碧窩村不止一戶像張連云這樣日子過得滋潤的“家庭農場主”。

        我們見到李仁祿時,時近中午,蠶子三眠還沒醒來,52歲的他正在客廳悠閑地喝茶休息。

        “我從1981年冬天就開始養蠶,到現在有33年了。去年養了130多張,收入有28萬多元。”穿著一件青色襯衣的老李斜靠在藤椅上,臉上掛著憨實的笑容,比劃著長滿老繭的右手給我們擺談他養蠶的事情。

        老李一家5口人,兩個兒子都在松新鎮水泥廠上班,就大兒媳婦跟兩老在家養蠶。一家人沒有養家畜,也沒有種地,所有的土地都種著桑樹。我們給老李家算了一筆賬,加上兩個兒子在水泥廠上班的收入,全家年收入有36萬多元,這比寧南縣城里很多富裕的家庭都還要滋潤。

        “兒子們的收入算都可以不算了!”老李大笑著說:“他們那點工資還不夠自己用。不過我還是支持他們出去上班,下一代是要做各人喜歡的事情。”

        雖然養蠶是勞動密集型產業,一年4季蠶幾乎沒有什么休息時間,但李仁祿還是有一個堅持多年的愛好——旅游。

        “四川、云南的風景區我們基本都去耍過了,螺髻山、瀘沽湖這些經常去。去年底,我們一大家人還到昆明、大理耍了一圈。”說起旅游景點,老李掰起手指如數家珍。

        “現在最大的困難就是出村只有一座鐵索橋。如果修起一座大橋,那我馬上就要買一輛20萬元以上的小車,帶起老婆出去耍!”臨別時,老李這樣說。

        養蠶是一個辛苦活路。但對王作海來說,比起在外面打工,這樣的辛苦值得。

        王作海以前一直在外面打工,2006年才回碧窩養蠶,他干勁很大,一心想要超越張連云、李仁祿。現在鄉上準備重點支持他,幫助他在河灘上建一座“養蠶大棚”。

        王作海個頭不高,很敦實,一開口總愛說自己記性不好,“打工我是干泥水匠,好像北京、廣州都去干過,地方記不清楚了,反正每年回家身上都只剩幾千塊錢。”

        中學畢業后,一心出門闖天下的王作海從甘肅、青海到北京、天津,再到福建、廣東,王作海每天和水泥打交道,樓層的修建、道路的修理、地面的平整,雖有一身手藝,勤奮的王作海每月卻只能掙到一兩千元錢。再加上性格豪爽樂于招呼工友小聚,每年回家給完車旅費后,最慘的一次王作海只給家里帶回來了900元錢。

        2006年春節,王作海回到碧窩過年,在聽到張連云家光養蠶一項就收入5萬余元后,他就再也沒離開過家鄉--王作海決定回到生他養他的農村,也要靠養蠶來改變命運。

        說干就干,要干就要干好,王作海為自己定下目標,就是一定要超過張連云。除去自己20來畝土地,王作海又承包了50多畝土地全部種上了桑樹,開始學習養蠶。前些年,王作海又投入30多萬元建起了400多平米的新房。

        “去年養蠶收入有好多?”我們問他。可能這個提問是王作海最喜歡回答的。這個自稱口才不好的碧窩村“新蠶農”一下挺了挺胸膛說,“28萬!”

        他在說“28萬”時,一股自豪感立刻漾上了他黝黑的臉膛。

        “我估計,再用不了兩年,就可以超過張連云了!”王作海信心滿滿的對記者說。

        “等我做不動了就去西昌海邊的小區買套房子。老了就過城里人的生活!”聽了這話,在場的人都哈哈笑起來,這個碧窩村的“新蠶農”居然已經信心十足地開始規劃起幾十年后的生活了。

        碧窩村的“名頭”

        2013年的8月22日,農業部在青海省西寧市舉行全國一村一品示范村鎮村企對接活動,并向第三批全國一村一品示范村鎮頒發了證書。在四川省進入全國“一村一品”的榜單中,碧窩村以南絲路蠶繭的品牌進入了榜單。

        嚴格講,碧窩村的耕種條件并不好,全村耕地除了河壩里的幾十畝河灘田外,其余全是山坡地,既不利于農作物規范種植,更不利于省力化機械耕作。多年來,這里的村民們依山而居,靠著山上種點紅苕、玉米,河壩里種點水稻,過著“餓不死,富不了”的傳統農作生活。

        窮則思變,變則為先。為尋找出路、擺脫困境,盡快讓全村村民過上好日子,碧窩村多方探尋,決定立足本村實際,大膽選擇并堅定走栽桑養蠶致富路,多年的堅持不懈,終于換來了今天的收獲——這個只有280戶、1297人的小山村,2013年,碧窩村產繭6700擔,實現售繭收入1420萬元,人均現金收入12600元,成為全縣人平產繭第一、人均收入第一、總產第一的全縣蠶桑產業第一村。

        說到碧窩村的變化,新村鄉鄉黨委書記馮銀萬和碧窩村的村支書李利國都很激動。

        “如果你們了解從前的碧窩村,再看看現在,就知道啥子叫翻天覆地的變化。”兩位書記對記者說。

        “碧窩村的‘蠶桑經’有很多,歸總起來有三大條”, 新村鄉鄉黨委書記馮銀萬掰起手指給記者說。

        “一是我們縣的產業政策始終如一的支持;二是堅持依靠科技走標準化生產之路;三是龍頭企業的引領作用。”

        以栽桑為例,寧南縣探索出了“6215”桑園套種模式,將傳統的“田邊地埂栽成線、荒坡斜地栽成片、房前屋后建小桑園”向田園成片桑發展,使土地從“單一單季產出”發展到“套種多季增效”,這樣的探索在碧窩村得到了充分的實踐,全村最大限度地利用了土地資源,畝桑綜合效益達到近萬元。

        科技養蠶所以能夠落地碧窩村,有一個重要的原因,就是這個村十分重視對鄉土人才的培養。張連云他們都是十分優秀的鄉土人才。碧窩村經常把專業技術人員請進村,幫助他們培養不走的鄉土人才。僅幾年,縣蠶業生產技術協會和新村鄉蠶業生產技術分會通過現場辦培訓班,對全村養蠶農戶進行產前、產中、產后的技術培訓,為碧窩村培養出小蠶專業技術人員71名,大蠶飼養技術人員500多人,養蠶戶家家均有一名以上養蠶土專家。

        在張連云家,我們就見到了一系列寧南蠶農們今后養蠶的方法:省農科院蠶業研究所設計生產的養蠶高科技設備——多功能切桑機:一臺只用把桑葉反復投入,就能切割出適合不同生長階段蠶兒食用大小桑葉切片的機器;省力枝剪:力臂修長、質量輕盈,能夠如同剪紙般輕易剪斷桑枝的剪刀;蠶房補濕器:出氣孔有近一人高,又能輕易旋轉,能夠智能控制蠶房濕度的機器……今天,碧窩村的“名頭”很響亮,明天,碧窩村民會更富裕!

        免責聲明:本文僅代表作者個人觀點或網絡某些媒體,具體內容與本站無關。其原創性以及文中陳述文字和內容未經本站證實,對本文以及其中全部或者部分內容,如有涉及版權問題,請及時與站長取得聯系,及時刪除,以免造成不良后果,謝謝(m.800yao.com)。

         

        源涼山新聞網/圖百度圖庫
        涼山州網公眾號

        你可能感興趣的有

        涼山州土蜂蜜

        關于我們 | 網站申明 | 廣告合作 | 文明上網 | 投訴建議 | 涼山新聞 |服務條款

        網站聲明:本站中包含的內容僅供參考,并不代表本站觀點,如果有侵權,請聯系管理員進行刪除,謝謝

        Copyright ©2008-2021 m.800yao.com 涼山州網 工信部備案:蜀ICP備18013883號-1

        中國互聯網違法和不良信息舉報中心 四川省互聯網違法和不良信息舉報中心 法律顧問:張松

        川公網安備 51342502000017號

        主站蜘蛛池模板: 免费国产一级特黄久久| 好大好深好猛好爽视频免费| 伊人热热久久原色播放www| 蜜桃麻豆www久久囤产精品| 在线观看免费毛片| 久久久久国产一区二区三区| 欧美丝袜一区二区三区| 内裤奇缘电子书| 荡乱妇3p疯狂伦交下载阅读| 国产精品视频永久免费播放| 中文字幕5566| 日本工囗邪恶帝全彩大全acg| 亚洲综合久久久久久中文字幕| 美女免费视频黄的| 国产爆乳无码一区二区麻豆| stars120| 性xxxxfreexxxxx喷水欧美| 五月天国产成人AV免费观看| 欧美日韩亚洲一区二区精品| 午夜神器成在线人成在线人免费 | 欧美成人a人片| 免费看大黄高清网站视频在线 | 精品久久久无码中文字幕| 国产成人精品视频播放| 99久久免费看国产精品| 女人是男人未来1分50秒| 久久久久波多野结衣高潮| 日韩电影免费观看| 亚洲无线一二三四区| 欧美金发白嫩在线播放| 动漫美女羞羞网站| 美国bbbbbbbbb免费毛片| 国产成人精品男人免费| 97性无码区免费| 在线观看污污视频| 三级黄色录像片| 成人免费777777被爆出| 久久国产成人精品国产成人亚洲| 日韩电影免费在线观看网站| 亚洲日本在线电影| 欧美日韩亚洲一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