火圖騰,彝族的火把節
火圖騰,彝族的火把節
金、木、水、火、土自然崇拜始自原始時代,而延續至今,是人類歷史上流傳時間最長的宗教形式之一。先古的人們認為這些物質有“靈”并把其當作崇拜對象,是神靈化的自然現象、自然力和自然物,是祈求自然神保佑風調雨順,國泰民安,五谷豐登,六畜興旺等。自然崇拜自產生之日起便與社會有密不可分的關系,在中國歷史文化的確認、樹立、劃定、保持、發展中歷數千年而不衰,正是因為它具有很大的社會影響力。它的發展也為后期的五行學說的形成奠定了基礎。
發現火只是一個驚異的瞬間,由此引發出恐懼、好奇和觀望。使用火,是必然的偶然,是人類潛在能量的具體實現和神奇的想像。人類的生活緊緊依賴于火,社會的發展緊隨著火,而對火的失控失防,同樣也會給人類帶來巨大災難。從而,人們對火持有既感戴又畏懼的雙重認識。于是,對火的崇拜由此產生。火崇拜塑造的偶像是火神,是中國民間俗神信仰中的神祇之一,各民族都有火神祭祀的風俗。在我國北方信奉薩滿教的民族中,火神被稱為火神公、火婆、火姑娘、火靈、火源。西南少數民族的火神崇拜與北方少數民族的火神形體人格化不同,大多把燃燒的火焰視為火神的化身或把鍋莊石、火塘灶等視為火神的象征,并奉其為恩賜光明和財富,是家族繁衍興旺的保護神。漢族則以祝融為火神,亦有以炎帝神農氏為火德星君。還有游老、回祿為火神的記載。也有一些地區的火神稱南方火帝君,種火老母等等。有趣地是古人臆想火神相貌兇狠,三頭六臂的形象,并配有風火輪、火葫蘆等火器。
隨著人類的進步,時代的演變,其形式、內容發生了質的變化。當今“火”從根本上摒棄了對“神”的崇拜和對祖先的祭祀,純粹演變成了一種內容健康、形式活潑、名目繁多、生動有趣的文化娛樂活動,成為一種新的非主流民俗。今天的人們對火的認識是多樣性的,似乎為了驅逐瘟神,崇拜火神的內因已不多,而多是為吉祥、喜慶和歡樂的心理。鞭炮聲此起彼伏,空中流光異彩行為,為的是制造節慶氣氛。非常有代表性的是中國民間傳承的以火為節的習俗。西南“火把節”,閩南 “抬神節”,陜北“社火”、“跳火節”,廣東“跳火墩”,鄂倫春人“古倫木沓節”等等。當今,無論形式多么的不一樣,都有一個共同點就是希望把這些祭拜火神的活動和儀式轉化為現代社會的和諧要素。目的指向為群眾提供健康的聚會行為,豐富民間文化娛樂活動。指向提升地域文化內涵,促進經濟和旅游業的發展。
“火把節”是西南彝族、白族、納西族、拉祜族、哈尼族、基諾族、普米族等少數民族的傳統節日。從火把節傳承的內緣特點上看,似乎與古羌人有歷史緣源的民族都過火把節。涼山是彝族最大的聚 集區,也是至今保存彝族文化最古樸完整的地方。每年的“火把節”規模為最大、最隆重。關于“火把節”流傳的歷史悠久,傳說較多,因地區的不同而內容多異及牽強附會。從史料和專家認定上看,涼山州普格縣洛烏鄉耶底村的日都迪散(彝語是“水草豐茂的草原”的意思)是彝族傳統火把節的發祥地。傳說火把節的由來是天神與地神斗爭,人們用火協助地神滅害蟲戰勝天神的結果。相傳天上的恩梯古茲天神派嘍羅到凡間收苛捐雜稅被殺后,為了報復,放出害蟲到凡間禍害人們,而凡間的彝人們毫不妥協。在農歷6月24日這天相聚在日都迪散,點燃火把來燒害蟲,用火把焚燒害蟲,戰勝了天神,于是彝族人民把這天定為“火把節”并流傳開來。
今天涼山的“火把節”與神話幾乎沒有任何必然的聯系,除保留了節日的傳統形式和內容外,“火把節”已成為彝族文化展示,加強橫向聯系、促進經濟和旅游發展的節慶活動,明顯的特征就是娛樂性和非火崇拜。“火把節”期間,既可看到人們點燃篙桿樹條制成的火把在街頭巷尾,在村寨火把游山,盛大的篝火火把聯歡。又可以看到撥口弦,跳達體舞、鍋莊舞,唱“都格”調,服飾展示和賽馬、爬竿、斗牛、斗羊、斗雞、摔跤、選美活動,還可以看到招商引資洽談和擺攤商貿及彝族美食文化活動。源于百度百科
發現火只是一個驚異的瞬間,由此引發出恐懼、好奇和觀望。使用火,是必然的偶然,是人類潛在能量的具體實現和神奇的想像。人類的生活緊緊依賴于火,社會的發展緊隨著火,而對火的失控失防,同樣也會給人類帶來巨大災難。從而,人們對火持有既感戴又畏懼的雙重認識。于是,對火的崇拜由此產生。火崇拜塑造的偶像是火神,是中國民間俗神信仰中的神祇之一,各民族都有火神祭祀的風俗。在我國北方信奉薩滿教的民族中,火神被稱為火神公、火婆、火姑娘、火靈、火源。西南少數民族的火神崇拜與北方少數民族的火神形體人格化不同,大多把燃燒的火焰視為火神的化身或把鍋莊石、火塘灶等視為火神的象征,并奉其為恩賜光明和財富,是家族繁衍興旺的保護神。漢族則以祝融為火神,亦有以炎帝神農氏為火德星君。還有游老、回祿為火神的記載。也有一些地區的火神稱南方火帝君,種火老母等等。有趣地是古人臆想火神相貌兇狠,三頭六臂的形象,并配有風火輪、火葫蘆等火器。
隨著人類的進步,時代的演變,其形式、內容發生了質的變化。當今“火”從根本上摒棄了對“神”的崇拜和對祖先的祭祀,純粹演變成了一種內容健康、形式活潑、名目繁多、生動有趣的文化娛樂活動,成為一種新的非主流民俗。今天的人們對火的認識是多樣性的,似乎為了驅逐瘟神,崇拜火神的內因已不多,而多是為吉祥、喜慶和歡樂的心理。鞭炮聲此起彼伏,空中流光異彩行為,為的是制造節慶氣氛。非常有代表性的是中國民間傳承的以火為節的習俗。西南“火把節”,閩南 “抬神節”,陜北“社火”、“跳火節”,廣東“跳火墩”,鄂倫春人“古倫木沓節”等等。當今,無論形式多么的不一樣,都有一個共同點就是希望把這些祭拜火神的活動和儀式轉化為現代社會的和諧要素。目的指向為群眾提供健康的聚會行為,豐富民間文化娛樂活動。指向提升地域文化內涵,促進經濟和旅游業的發展。
“火把節”是西南彝族、白族、納西族、拉祜族、哈尼族、基諾族、普米族等少數民族的傳統節日。從火把節傳承的內緣特點上看,似乎與古羌人有歷史緣源的民族都過火把節。涼山是彝族最大的聚 集區,也是至今保存彝族文化最古樸完整的地方。每年的“火把節”規模為最大、最隆重。關于“火把節”流傳的歷史悠久,傳說較多,因地區的不同而內容多異及牽強附會。從史料和專家認定上看,涼山州普格縣洛烏鄉耶底村的日都迪散(彝語是“水草豐茂的草原”的意思)是彝族傳統火把節的發祥地。傳說火把節的由來是天神與地神斗爭,人們用火協助地神滅害蟲戰勝天神的結果。相傳天上的恩梯古茲天神派嘍羅到凡間收苛捐雜稅被殺后,為了報復,放出害蟲到凡間禍害人們,而凡間的彝人們毫不妥協。在農歷6月24日這天相聚在日都迪散,點燃火把來燒害蟲,用火把焚燒害蟲,戰勝了天神,于是彝族人民把這天定為“火把節”并流傳開來。
今天涼山的“火把節”與神話幾乎沒有任何必然的聯系,除保留了節日的傳統形式和內容外,“火把節”已成為彝族文化展示,加強橫向聯系、促進經濟和旅游發展的節慶活動,明顯的特征就是娛樂性和非火崇拜。“火把節”期間,既可看到人們點燃篙桿樹條制成的火把在街頭巷尾,在村寨火把游山,盛大的篝火火把聯歡。又可以看到撥口弦,跳達體舞、鍋莊舞,唱“都格”調,服飾展示和賽馬、爬竿、斗牛、斗羊、斗雞、摔跤、選美活動,還可以看到招商引資洽談和擺攤商貿及彝族美食文化活動。源于百度百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