會東:《會川衛》張氏宗祠落成
清明之際,天朗氣清。在全國上下掀起祭祀祖先、追尋祖源的熱烈氛圍中,4月4日(農歷乙未年二月十六)這天,會東縣小壩鄉馬許村內鑼鼓喧天、彩旗飄揚、鞭炮轟鳴、人頭攢動,會理、會東及攀枝花市米易三縣的1000多名張氏族人聚集馬許舉行會川衛張氏宗祠落成慶典。
落成當天,參加慶典的還有來自四川漢源、云南昭通的張姓族人和會東縣境內的楊、李、王、蔣等20多個其他姓氏的族人代表。
張氏宗祠是新中國成立以來,會東縣境內繼楊氏宗祠之后修復的第二座祠堂。今天居住在會理、會東、米易的張姓族人是明朝洪武年間奉命調征會理并受封為武烈(略)將軍的后代,老將軍的墳墓今天還坐落于會理縣果園山崗,他的后代子孫遷往云南等全國各地的無法統計,僅今天居住在會理、會東、米易三個縣的已經聯系統計(由于幾百年的社會變遷和自由遷徙,就是這三個縣的族人也沒有全部聯系到位)的就接近兩萬人。經過張氏宗祠的修復落成,今后一定還有許多現在沒有聯系的族人會主動聯系參與進來認祖歸宗,積極弘揚宗族文化,發展地方經濟。
投資30多萬元的張氏祠堂從籌備到建成歷時近三年,建設資金全部由族人自愿捐贈,1000余名踴躍捐款的族人中有年近八旬的老人、也有剛步入成人的打工者,有家庭相對富裕的、也有生活相當貧困的,甚至還有身帶殘疾的、以及靠撿拾垃圾維持生計的特困族人。捐款群體中最少的都是20元,最多的是會理縣的張文武達19800元。張氏族人積極捐款修建宗祠的行為受到了參加慶典的其他姓氏代表的褒獎:張氏祠堂是在族人有錢出錢、有力出力的團結協作精神支撐下完成的一大創舉;同時也是弘揚家族文化、振興中華文化的一大偉業。
慶典之際,《河北省清河縣張氏宗親聯誼會》也發來了賀電:他們首先為不能親自參加慶典深表遺憾,同時希望會川衛張氏族人精誠團結,把宗族文化作為中華文化不可缺少的一部分進一步發揚光大,團結廣大親鄰為社會穩定、經濟發展、人民富裕做出應有的貢獻。源于涼山日報
落成當天,參加慶典的還有來自四川漢源、云南昭通的張姓族人和會東縣境內的楊、李、王、蔣等20多個其他姓氏的族人代表。
張氏宗祠是新中國成立以來,會東縣境內繼楊氏宗祠之后修復的第二座祠堂。今天居住在會理、會東、米易的張姓族人是明朝洪武年間奉命調征會理并受封為武烈(略)將軍的后代,老將軍的墳墓今天還坐落于會理縣果園山崗,他的后代子孫遷往云南等全國各地的無法統計,僅今天居住在會理、會東、米易三個縣的已經聯系統計(由于幾百年的社會變遷和自由遷徙,就是這三個縣的族人也沒有全部聯系到位)的就接近兩萬人。經過張氏宗祠的修復落成,今后一定還有許多現在沒有聯系的族人會主動聯系參與進來認祖歸宗,積極弘揚宗族文化,發展地方經濟。
投資30多萬元的張氏祠堂從籌備到建成歷時近三年,建設資金全部由族人自愿捐贈,1000余名踴躍捐款的族人中有年近八旬的老人、也有剛步入成人的打工者,有家庭相對富裕的、也有生活相當貧困的,甚至還有身帶殘疾的、以及靠撿拾垃圾維持生計的特困族人。捐款群體中最少的都是20元,最多的是會理縣的張文武達19800元。張氏族人積極捐款修建宗祠的行為受到了參加慶典的其他姓氏代表的褒獎:張氏祠堂是在族人有錢出錢、有力出力的團結協作精神支撐下完成的一大創舉;同時也是弘揚家族文化、振興中華文化的一大偉業。
慶典之際,《河北省清河縣張氏宗親聯誼會》也發來了賀電:他們首先為不能親自參加慶典深表遺憾,同時希望會川衛張氏族人精誠團結,把宗族文化作為中華文化不可缺少的一部分進一步發揚光大,團結廣大親鄰為社會穩定、經濟發展、人民富裕做出應有的貢獻。源于涼山日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