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老的彝族文字(三)
楚雄恐龍谷的彝族文字_副本楚雄祿豐恐龍谷的彝族文字每個民族,不論大小,都有它自己的,只屬于它而為其他民族所沒有的文化藝術傳統。長久以來,彝族人民在大中華這片熱土上生產、生活,其歷史傳統和現實生活具有自己的特殊性,這種特殊性成就了民族傳統文化藝術的靈魂。使勤勞的彝族人民不僅創造了自己的物質文明,也逐漸發展形成了自己的精神文明。如今彝族擁有著文字、戲劇、音樂、舞蹈、建筑、繪畫、雕塑、影視等種類齊全的藝術文化。這些五彩繽紛的藝術從各個方面的表現形態深入到包括審美價值判斷、群體審美心理結構等在內的文化內涵層面。以其獨特的存在豐富著中國文化藝術大觀園。
古老文字文字是一個民族深層文化模式的結構,也是文化諸層面中最為穩定的部分。彝族不僅擁有自己的語言還擁有獨立完整的文字系統。中國古彝文與中國甲骨文、蘇美爾文、埃及文、瑪雅文、哈拉般文具有同源性,發展源流均表現出“圖畫—符號—文字”的過程,是世界六大古文字之一,代表著世界古文字一個重要起源。
彝族文字,史稱“爨文”、“韙書”、“羅文”、“倮倮文”、“夷文”等,彝族自稱彝文為“諾蘇補碼(彝族文字)”,“補碼”有文字之義,還有圖案、圖像之義。說明彝文起源于象形符號,在初創階段是象形表意文字。在彝文體系中,至今包括少數象形,所以也有一些學者持“象形”文字之說。但它的起源發展經過了圖畫記事、象形文字、會意文字的初級階段,已跨入了表音文字的高級發展階段,目前使用的彝族文字就是這樣一種非常先進的音節文字。故大部分學者認為彝文是一種音節表意文字,每個字均有一定的形、音、義。
彝文產生的歷史久遠,學術界普遍認為,其產生年代可以上溯到四五千年以前,是與甲骨文同源異流的古老文字。殷商以前,已形成比較完備的文字體系,秦漢、魏晉時期已廣泛使用,但有關彝文產生的具體年代及創始人問題,學術界目前尚無權威定論。
彝族文字彝族文字:光陰似箭,日月如梭位于祿勸縣法宜村邊高達數丈的峭壁上的鐫字摩崖(鳳詔碑),其間的彝文石刻為國內最早的彝文碑記之一,相傳為彝族鳳阿雛、鳳來玉二人所刻。這方摩崖寬2米,高0.82米,直書橫排,共33行563字,四周刻葵葉雙線邊框。摩崖主要記述羅婺部(鳳氏)14代世襲土知府350余年的譜系。記載了鳳氏稱雄,多次奉朝廷之命征戰,受朝廷嘉獎的事件;也有祖佑裔昌,祭祖盛典的盛況。碑文以五字句為主,間有三字、四字、七字句。遣詞精妙,造句精煉,是未經后人修增的最珍貴史料,也屬摩崖的最珍貴文化,聊讀并觀其摩崖文化遺產,文采彪彪,金石韻味盎然,氣格悠然高古。
據名家評說,碑文以生動、形象的比喻和夸張等手法記述史實,有較強的可讀性。此彝文摩崖與貴州大方縣《千歲衢碑》和《大渡河修橋彝漢文雙碑》同為我國最古老的彝文碑記,成為研究民族歷史發展的珍稀金石文獻。祿勸鐫字崖是研究彝族政治、經濟、歷史、語言、文字等方面的寶貴文化遺產。它表明,早在明代以前,彝族文字已發展成為相當完備的一個文字系統。
彝文多數是獨體字,有少數合體字,沒有表示義類的偏旁部首,筆劃少則一筆,多則十幾筆,一般三、五筆。基本筆劃有豎、橫、左斜、右斜、點、圓、半圓、豎折、橫折等。書寫行款四川彝文為橫列左行,現也有橫列右行的;云貴彝文為直列右行,晚近也有直列左行的。彝文造字,采用象形、會意、轉位、增點、同音假借、借用漢字等方法。1980年8月1日經國務院批準的實施《彝文規范方案》,確定常用的彝族文字為819個,加上表示次高調音節的文字,從8000余個老彝文字中總結規范出來了1165個常用的彝文字。沒有收入《彝文規范方案》的彝文字現在還大量留存于畢摩浩繁的典籍里,成為古老的彝族文字,為我們研究彝族古代歷史和文化提供重要依據,具有珍貴的文化和史料價值。如今規范彝文的批準使用,在彝族文化的發展史上具有劃時代的意義,是一塊閃閃發光的重要里程碑。它翻開了彝語文發展的新篇章,它是彝族文化繁榮發展的標志,是彝族人民進步的象征。
搜索
復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