會東旅游嘎且且撒勒舞
嘎且且撒勒舞
嘎且且撒勒舞。會東傈僳族喜愛跳嘎且且撒勒舞,多在婚嫁、節日期間和豐收后自發起舞,素有“谷子黃,傈僳狂”的民諺。嘎且且撒勒舞起源于生產勞動和模仿大自然。人們在遷徙的過程中,形成了白天狩獵,夜晚圍火而息,燒食獵物的習俗。每得獵物,大家便圍之歡呼雀躍,后逐漸發展演變成嘎且且撒勒舞的基本動律:曲膝,擰身,兩手上、下、左、右甩動,用力跺腳,翹腳,前后合腳等。最終,形成了自娛性的民族民間集體舞蹈——傈僳族嘎且且撒勒舞。會東傈僳族嘎且且撒勒舞現存40余種腳法。其中:以腳數多少命名的如半邊腳、一邊一腳等15種;以動物形象命名的如毛羊攢頭、鷂子翻身等7種;以其他方式命名的如老人腳、姑娘腳等20余種。舞者通常用一支笛子為嘎且且撒勒舞作音樂伴奏,吹奏者實為腳式變化的指揮組織者。旋律起伏幅度不大,有強烈的節奏感,善于運用反復變換樂節位置,短小的曲調常隨舞蹈的不斷重復而反復吹奏,舞蹈者隨笛子曲調的變化而改變腳式。源于攜程旅行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