會東: 暢通“內循環” 群眾搭上“快車道”
會東縣地處涼山州南段,是出川入滇的橋頭堡,地理位置尤為重要。會東縣委、縣政把將交通作為制約發展的瓶頸,經過近十年的攻堅,已初步形成四大出口,搭起連接兩省五縣區的交通大動脈。在對外暢通的同時,致力建設以村社級公路為“毛細血管”的便捷、安全的農村綜合交通運輸體系,讓老百姓搭上交通的快車道,享受大交通帶來的便利。
暢通路網把村民引向“快車道”
由于會東的村村寨寨大多處于深山、峽谷,山高谷深,溝壑縱橫,地質條件復雜。出行難、運送物資難一直是困擾各地村民的“祖傳式”難題。農產品運不出來,生產物資運不進去,農民收入得不到提高,發展生產的積極性也不高。
如何讓村民告別人背馬馱,帶動村落大變樣?
“以通村路為‘毛細血管’連接通鄉路支血管,通鄉路支血管連接縣級路支動脈,縣級路支動脈連接國省網主動脈,構建縣內交通網,形成暢通內循環。”縣交通運輸局副局長羅昌華用“血管”理論闡釋該縣農村公路建設規劃。
“一方面建設成本高,另一方面管護難,這是制約我縣農村交通發展的根本問題。”縣交通運輸局主管農村公路建設的工程師張勇介紹說,“末級公路”都盤旋在崇山峻嶺之間,工程難度大、造價相對較高、斷頭路較多,建設遍布全縣的交通“毛細血管”,并形成暢通網絡,不僅工程浩大,而且難度也高。同時,滑坡、崩塌、泥石流等自然災害時時威脅著公路,以前建成的農村公路具有先天不足的缺陷,加之后天管養不好,使得農村公路損毀嚴重,晴通雨阻。
該情況得到縣委、縣政府的高度重視,為了破除農村公路建設的壁壘,該縣縣本級財政每年投入4000萬元,作為農村交通建設專項資金,專門用于通鄉、通村路建設,同時積極爭取省州交通建設補助資金。縣交通部門著力提高公路建設質量,高標準建路。鄉道、村道、斷頭路都按四級標準修建,通鄉水泥路(油路)按照120萬元/公里設計估算,通村通暢改造(簡易油路)按照35萬元/公里設計估算。
“我們的目標是做到‘建一條、成一條、養一條、保一條’,暢通‘毛細血管’,把村民引上發展‘快車道’,這不僅是工作,也是交通人的使命。”談起農村公路建設工程,張勇信心十足。
截至目前,該縣實現鄉鎮油路、水泥路通暢率達87%,通村通暢率達到40%。
縮短里程節省的不僅僅是時間
前幾年的會東斷頭路多,部分地方的兩鄉、兩村之間相隔不過兩三公里,卻只能步行交流,頗有雞犬相聞,老死不相往來的味道。如今這種情況正在悄然改變,群眾交流日益密切,走親訪友更加方便快捷。
巖壩鄉靠近金沙江,距會東縣城108公里。村民進縣城,要巔簸40公里泥石路才能匯入縣道會淌路,再經68公里才能到達縣城,全程需4.5小時。進城辦事、孩子上學、生意經營……都要趕早等車,錯過了班次,又要等待好幾個小時。
“暢通內循環”給這一切帶來了新氣象,今年巖壩鄉的群眾出行有了新選擇。該縣交通部門重新修訂交通規劃,將巖壩鄉接入縣道會發路,而按規劃,會發路將成為新省道S468的一部分。目前,巖壩鄉境內的路段路面已經全部硬化,從此該鄉群眾不但告別了泥沙路,而且到縣城的距離縮短了25公里,大大節省了行路時間。
當地群眾張文明說:“到縣城去再也不用慌慌忙忙了,坐車、騎摩托車可以自由選擇,關鍵是不慌不忙行車安全才有保障。”
“愛”趕集的黃有德也認為交通好了更方便自己擺攤做生意:“以前如果兩個地方的趕集天重疊,只能二選一;現在我一天可以趕兩場集,先到一處擺好攤妻子負責經營,再‘抄近路’到其它集市擺攤,生意當然比以前好。”
道路暢通,安全更有保障、出行更加便利、生意經營效率更高……的確,公路縮短的里程節省的不僅僅是時間。
打通新出口 群眾選擇更自由
會東接壤兩省五縣區,交界處有眾多村社,交通基礎設施也極為薄弱。
該縣對地處交界處的通村公路建設尤為重視,不僅注重縣境內村落的互通互聯,還和鄰縣協調配合打通相鄰鄉鎮的通道,為群眾出縣境增加更多選擇。
會東新云鄉連接會理內東鄉,會東鎮連接會理太平區,新街鄉連接寧南石梨鄉,堵格鎮連接會理黃柏鄉和寧南石梨鄉……一個個出口相繼打通,加上縣域主動脈的四大出口,目前該縣已建成連接兩省五縣區的十余個出口。
堵格鎮三坪村村委會主任劉安才告訴記者:“我們村現在到會理和會東的路程差不多,路面也不錯,買賣東西大家可以自由選擇。今年會理肥料便宜一點,村里大多數人家都到會理買化肥。”
“現在村民都很注重信息收集,經常打聽農產品價格,村民的經營意識在增強,這也是交通便利以后帶來的又一個好處。”劉安才認為村民的變化和公路的通暢有密切的關系。
“前幾天我去大女兒家玩,兒子用摩托車接我回家過端午節,下半年女婿還要來接我。”家住堵格鎮齊家彎村的張云芳老人76高齡依然精神矍鑠,斷頭路的打通讓她眉開眼笑。
據老人介紹,她女兒嫁到寧南縣石梨鄉水井灣村,以前想去看看女兒,要步行幾個小時,子女不放心,總是這邊兒子送一程,那邊女兒接一段,非常麻煩。為了不給子女添麻煩,老人幾年才會去女兒家一次。
現在,騎摩托車不到一小時就能到女兒家,老人能經常看見女兒,久違的笑容又爬上臉龐,現在他們一大家人交往密切,其樂融融。
打通斷頭路,增加新出口,暢通內循環,便利了群眾出行,提高了經濟效益,連接了親情紐帶,正引領會東群眾奔向發展的快車道。源于攜程旅行網
暢通路網把村民引向“快車道”
由于會東的村村寨寨大多處于深山、峽谷,山高谷深,溝壑縱橫,地質條件復雜。出行難、運送物資難一直是困擾各地村民的“祖傳式”難題。農產品運不出來,生產物資運不進去,農民收入得不到提高,發展生產的積極性也不高。
如何讓村民告別人背馬馱,帶動村落大變樣?
“以通村路為‘毛細血管’連接通鄉路支血管,通鄉路支血管連接縣級路支動脈,縣級路支動脈連接國省網主動脈,構建縣內交通網,形成暢通內循環。”縣交通運輸局副局長羅昌華用“血管”理論闡釋該縣農村公路建設規劃。
“一方面建設成本高,另一方面管護難,這是制約我縣農村交通發展的根本問題。”縣交通運輸局主管農村公路建設的工程師張勇介紹說,“末級公路”都盤旋在崇山峻嶺之間,工程難度大、造價相對較高、斷頭路較多,建設遍布全縣的交通“毛細血管”,并形成暢通網絡,不僅工程浩大,而且難度也高。同時,滑坡、崩塌、泥石流等自然災害時時威脅著公路,以前建成的農村公路具有先天不足的缺陷,加之后天管養不好,使得農村公路損毀嚴重,晴通雨阻。
該情況得到縣委、縣政府的高度重視,為了破除農村公路建設的壁壘,該縣縣本級財政每年投入4000萬元,作為農村交通建設專項資金,專門用于通鄉、通村路建設,同時積極爭取省州交通建設補助資金。縣交通部門著力提高公路建設質量,高標準建路。鄉道、村道、斷頭路都按四級標準修建,通鄉水泥路(油路)按照120萬元/公里設計估算,通村通暢改造(簡易油路)按照35萬元/公里設計估算。
“我們的目標是做到‘建一條、成一條、養一條、保一條’,暢通‘毛細血管’,把村民引上發展‘快車道’,這不僅是工作,也是交通人的使命。”談起農村公路建設工程,張勇信心十足。
截至目前,該縣實現鄉鎮油路、水泥路通暢率達87%,通村通暢率達到40%。
縮短里程節省的不僅僅是時間
前幾年的會東斷頭路多,部分地方的兩鄉、兩村之間相隔不過兩三公里,卻只能步行交流,頗有雞犬相聞,老死不相往來的味道。如今這種情況正在悄然改變,群眾交流日益密切,走親訪友更加方便快捷。
巖壩鄉靠近金沙江,距會東縣城108公里。村民進縣城,要巔簸40公里泥石路才能匯入縣道會淌路,再經68公里才能到達縣城,全程需4.5小時。進城辦事、孩子上學、生意經營……都要趕早等車,錯過了班次,又要等待好幾個小時。
“暢通內循環”給這一切帶來了新氣象,今年巖壩鄉的群眾出行有了新選擇。該縣交通部門重新修訂交通規劃,將巖壩鄉接入縣道會發路,而按規劃,會發路將成為新省道S468的一部分。目前,巖壩鄉境內的路段路面已經全部硬化,從此該鄉群眾不但告別了泥沙路,而且到縣城的距離縮短了25公里,大大節省了行路時間。
當地群眾張文明說:“到縣城去再也不用慌慌忙忙了,坐車、騎摩托車可以自由選擇,關鍵是不慌不忙行車安全才有保障。”
“愛”趕集的黃有德也認為交通好了更方便自己擺攤做生意:“以前如果兩個地方的趕集天重疊,只能二選一;現在我一天可以趕兩場集,先到一處擺好攤妻子負責經營,再‘抄近路’到其它集市擺攤,生意當然比以前好。”
道路暢通,安全更有保障、出行更加便利、生意經營效率更高……的確,公路縮短的里程節省的不僅僅是時間。
打通新出口 群眾選擇更自由
會東接壤兩省五縣區,交界處有眾多村社,交通基礎設施也極為薄弱。
該縣對地處交界處的通村公路建設尤為重視,不僅注重縣境內村落的互通互聯,還和鄰縣協調配合打通相鄰鄉鎮的通道,為群眾出縣境增加更多選擇。
會東新云鄉連接會理內東鄉,會東鎮連接會理太平區,新街鄉連接寧南石梨鄉,堵格鎮連接會理黃柏鄉和寧南石梨鄉……一個個出口相繼打通,加上縣域主動脈的四大出口,目前該縣已建成連接兩省五縣區的十余個出口。
堵格鎮三坪村村委會主任劉安才告訴記者:“我們村現在到會理和會東的路程差不多,路面也不錯,買賣東西大家可以自由選擇。今年會理肥料便宜一點,村里大多數人家都到會理買化肥。”
“現在村民都很注重信息收集,經常打聽農產品價格,村民的經營意識在增強,這也是交通便利以后帶來的又一個好處。”劉安才認為村民的變化和公路的通暢有密切的關系。
“前幾天我去大女兒家玩,兒子用摩托車接我回家過端午節,下半年女婿還要來接我。”家住堵格鎮齊家彎村的張云芳老人76高齡依然精神矍鑠,斷頭路的打通讓她眉開眼笑。
據老人介紹,她女兒嫁到寧南縣石梨鄉水井灣村,以前想去看看女兒,要步行幾個小時,子女不放心,總是這邊兒子送一程,那邊女兒接一段,非常麻煩。為了不給子女添麻煩,老人幾年才會去女兒家一次。
現在,騎摩托車不到一小時就能到女兒家,老人能經常看見女兒,久違的笑容又爬上臉龐,現在他們一大家人交往密切,其樂融融。
打通斷頭路,增加新出口,暢通內循環,便利了群眾出行,提高了經濟效益,連接了親情紐帶,正引領會東群眾奔向發展的快車道。源于攜程旅行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