得天獨厚的民族文化資源的布拖,享有“阿都高腔之鄉”的美稱
布拖縣彝族阿都高腔民俗文化:
早在兩千多年前的秦漢時期,勤勞智慧的布拖彝族先民們就在這塊古老的土地上繁衍生息,一直過著日出而作、日落而息的生活,在勞動生活中創造了自己獨特的文化。在繁重的勞作中,為了減輕自己的勞動壓力,觸景生情,以情起興,信口高腔,抒發感情,一代又一代地傳唱,不斷加工,不斷創新,形成了風格獨特的民間歌謠——阿都高腔。
一: 【分布區域】
彝族阿都高腔除分布在布拖縣,還分布于昭覺等縣,以布拖為中心和代表。在布拖遍布于全縣5個片區、3個鎮、27個鄉、190個行政村。
二: 【基本內容】
(1) 彝族阿都高腔的內容一是音樂形態和風格。它的唱法以假聲為主,歌頭以真聲唱出低音后驟然以假聲唱出呼喚性的歌腔(或長或短),接著以前短后長的附點型節奏唱完歌詞,再以大跳急促下滑至低音作結。它的音區一般都在小字3組的c以上,旋律陡上陡下,大跳起伏,聲音尖厲;風格粗獷、奔放、不重修飾,直爽剛毅,形成了其名“丫”(即阿都高腔)的獨特而鮮明的個性,沒有這個“形”,也就沒有它的“實”。
(2) 布拖阿都高腔的歌詞內容。它是布拖阿都地區社會生活的歷史記錄和人們的生活狀況、思想情感、理想愿望的口傳詩篇。如前例《蒲莫妮日》的史詩;又如婚禮歌中有唱歷史知識的婚禮迎賓歌,體現禮儀排場;出嫁歌反映的是對包辦買賣婚姻的控訴。如:“好水流在溪溝里,哪滴不受頑石氣?好草生在草地上,哪株不被風霜打?人間婦女千千萬,哪個女兒命不苦?”“0女兒啊,生來欠了夫家債,不走不行了。手掌擋淚水,拇指揩淚珠,一路走,一路淚。”布拖阿都地區的喪葬習俗十分隆重,在哭喪、吊唁、送靈(魂)等過程中都有相應的歌和歌舞儀式。
(3) 如:《哭阿媽》中唱道:“阿媽喲,你的兒女如今成了孤兒,你的女兒從此碎了心;阿媽喲,你從此化成了飄走的云和風,風吹冷颼颼,云飄昏暗暗。”《吊唁歌》唱道:“世上沒有不死人,獸中之王也會死,人中皇帝也會死。今天你到天上去,子孫為你來祭奠,你無牽無掛放心走。”表現出對生死觀念的豁達和樸素的唯物觀。過年歌,除了唱過年快樂之外,還有迎接祖先的歌,寄托了對祖先親人的緬懷,反映出氏族血緣濃濃之情。反映群眾苦難生活和傾訴情懷的山歌、生活歌,在布拖阿都民歌中為數很多。如《阿各的歌》唱:“我阿各沒飯吃,我阿各沒衣穿,像雪山上脫了毛的鳥兒,又凍又餓活不出來了”。
(4) 《單身漢》唱:“上沒有父母,下沒有親人,我無家可歸”。“太陽就要落山了,獵狗老來蹲破圈,貓兒老來轉鍋莊,窮人老來不當人,只有孤苦徒悲傷”。除了反映痛苦生活的歌,當然也有反映人們理想愿望、愉快感情和男女戀情的歌曲。總之,它的內容是包羅萬象的。三是火把節中的“都荷”。這是只由婦女表演的歌舞活動,在歌舞場地由10余人乃至百人圍成的無數個小圈或大圈的隊形,每圈由1人領唱眾人應合,后者牽著前者彩巾,各人手撐黃油布傘,邊走邊唱。歌曲名目較穩定的有十余種,如:《朵樂荷》、《黑勒》、《則呀》、《麻達拉歐》、《合哈》、《呀呀》、《阿莫尼惹》等。
(5) 歌的內容相當廣泛,主要有:節日熱鬧的情景,節日美麗的穿戴裝束,不同的人過節中有不同的生活;祈佑風調雨順,莊稼豐收,牛羊興旺,人壽安康;其中唱《阿莫尼惹》借以表達和傾訴婦女們對包辦買賣婚姻的不滿與控訴,在這時也是合理的表現。
三: 【特征】
彝族阿都高腔的特征有彝族古文化代表性地區中的古音樂形態特征。布拖地處大涼山彝族聚居區腹心,是公認的保留彝族古文化、古語、古俗最多最穩固的地區。阿都高腔的古老音樂形態表現在:調式基本上為羽調式的單一性;節奏形態的前短后長附點型;樂曲結構為“一句式(頭、腹、尾),一個樂句就是一首歌;節奏性重于旋律性。這些形態在音樂史學中認為是原始時期民歌所具有的特點,它的音樂形式和形態有明顯的古老性。
彝族民歌中的“母體”性特征。與其古老音樂形態相應,在布拖阿都高腔民歌中幾乎(不是絕對)都是這一音樂形態(調式、旋律框架、結構、旋律線等),這個“唯一”的現象有研究者揭示認為,在涼山彝族“阿都”地區外的“依諾”、“圣乍”地區的民歌是“所地(阿都)丫(高腔)”的發展,(見《從“Y”看彝族民歌的深層結構和共性特征》)其研究成果為《1989年中國音樂年鑒》肯定為“重要成果”);布拖阿都民歌中“唯一”的音樂形態,在我國彝族民歌中具有“母體”(或者“種子”)性的特征。
演唱方式方法和風格的獨特性特征。與以上兩個特征相聯系的是它的假聲唱法,在涼山其它彝族地區基本上是以彝族稱為的“合”(平腔)與“爾”(低腔)的或者“合”與“丫”的糅合的“丫合”,阿都高腔與云南彝族中的“打歌調”、“海菜腔”的假聲也不盡一樣,以它的尖、硬、直,毫不修飾的特點,表現出古老原生態的個性。四、“都荷”歌舞場中隱匿的“婦女節”特征。火把節是一年一度的,正如阿都民歌中唱“一年365天,一年才一回,盡情玩樂不會錯”。在涼山父系氏族奴隸制中,男權至上,男人為大,婦女地位低下。彝族《克智》說:“夫坐妻上方,妻要坐端端”。婦女不但受到地位之罪、生活之苦,更是包辦買賣婚姻的犧牲品,唯有一年難得的火把節歌舞場中成了主宰者,男性不得介入,怎么唱怎么跳,別人都不會也不得去干涉;而且所唱的內容除那些與節日有關的祝福祈愿、喜悅表述的內容之外,大量的有《阿莫尼惹》之類,痛述婦女悲苦的歌,壓抑的情緒,只有此刻得以盡情宣泄,從這個意義上講,火把節就是阿都彝族婦女節,體現出深刻的社會內涵。
四: 【價值意義】
彝族阿都高腔具有彝族古文化、古音樂形態的遺存保護價值。如上所述,布拖阿都彝族地區,是彝族古文化、古習俗保留地的代表,它的高腔民歌不僅音樂形態更在于它的民歌內容,有重要社會歷史和民族文化價值,也如涼山彝族的社會形態一樣有其特殊個性,是值得保護的。布拖阿都高腔民歌在藝術發展進程中的特征,具有極大的研究價值。布拖阿都高腔民歌從音樂形態上講,雖然有原始藝術的遺留特征,但是它不等同于原始民歌,它以其自身獨立發展和形成的固有形式延續下來,是有它鮮活的生命力的。人們不可或缺的精神食糧。它的音樂藝術特征對研究藝術的早期形態有“活化石”作用;它的社會內容對社會科學領域中的許多學科都提供了研究價值。民族文化資源轉變為民族文化資本在現實社會中的重要價值。布拖既是享有“阿都高腔之鄉”的美稱,這一得天獨厚的民族文化資源,提供了“開發”“利用”的極大價值。事實證明,布拖縣近些年在宣傳本地區,擴大對外交流等,特別是利用火把節的節日效益開展的活動,阿都高腔都是不可或缺,而且發揮了重要作用。進一步保護好這一資源,繼承發揚它的優秀傳統,把它作為民族文化資本,發揮它的品牌效益,對促進地方經濟發展、豐富人民群眾精神文化生活,增進民族團結,構建和諧社會都是有現實意義的。
源于新浪博客